首页 > 原创 > 正文

智能设备进校园被指侵犯隐私 专家提醒警惕“AI+教育”跑偏

2019-04-24 13:31:21 来源:未来网
目前教育行业内的许多企业并不真正懂教育,不懂学生和老师真正的需求,以至于用错了“AI+教育”。

  未来网北京4月24日电(记者 刘文静)“近年来,‘AI+教育’发展得如火如荼,但技术和现实应用之间还有相当大的鸿沟。”在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技术系教授汪琼看来,目前教育行业内的许多企业并不真正懂教育,不懂学生和老师真正的需求,以至于用错了“AI+教育”。

资料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汪琼举了个例子,2018年,广东广雅中学曾被媒体曝出花484万元采购学生手环,手环能收集学生位置、区域人数、课堂点到、进出校园、举手次数等信息,引发网友热议:这究竟是在校学生的手环,还是监狱犯人的脚链?校园信息化被搞成“校园监狱化”?学校收集此类数据是否侵犯学生隐私?

  对此,广雅中学回应称,手环的使用还在研究阶段,且智能手环只在部分教学环节或学生有需要时才需佩戴,不是任何时候都需佩戴。

  学校表示:“希望借助智能手环升级以下功能:一是学生可及时获取其选课走班的课程安排相关信息;二是关注学生的体质健康,学生在上体育课或参加体育运动时,如超负荷将及时预警以确保安全;三是在考勤管理、食堂用餐、图书借阅等环节进一步便利学生。”

  但是网友仍对其收集数据的隐私边界存有质疑,怎样才能既服务学生和老师,又能保护学生的隐私?

  事实上,将AI技术应用于学校教学和管理不止这一例。杭州第十一中学在试点班级上线“智慧课堂行为管理系统”,通过“阅读”学生的表情来分析学生上课状态,但究竟是监督课堂教学还是监控学生一举一动,网友看法不一。

  重庆二十九中也曾宣布启用人工智能分析评估系统——Faceminded,进行课堂实时表情分析,精确判断学生学习理解程度,引发质疑。

  此外,贵州十余所中小学使用的“智能校服”也曾引发争议。因为该校服具有定位、收付款、身体状况监测等多种功能。虽然研发公司事后表示,系统后台有诸多防范措施,不存在隐私泄露问题,但质疑声仍未消除。

  如今,“人工智能+教育”被愈炒愈热,在校外领域,人工智能也正在成为一些企业抢占市场,甚至是获得投融资的“法宝”之一。但是人工智能走进校园,对教育而言究竟是利还是弊?

  “智慧课堂行为管理系统的应用有利有弊。单从监控学生注意力是否集中来讲,则成了装点智慧课堂的门面,且违背了教育的内在要求,课堂的中心始终都是学生。”针对“智慧课堂实为监控学生”的说法,有教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对此,汪琼则认为,之所以“人工智能+教育”会引起这么大的争议,是因为这些教育机构和信息技术企业没有真正弄明白教育的本质。

  “教育技术或教育科技企业想要进校园,第一要素是要符合教育规律,帮助学生或老师减轻负担,优化学习或管理方式,提高效率。”汪琼说。

  飞博教育董事、高级副总裁兼CTO罗文勇也表示,有些教育机构和公立校一味追求“人工智能+教育”,一引入AI就大批量买设备,少则上万,多则十几万;但是,买了之后可能不是直接用于教育,而是做图像识别,分析每一个学生上课的状态。这就会被人质疑是不是在监控学生,是不是“人工智能+教育”这条路走偏了。

  罗文勇认为,如今技术很先进,但是应用到教育具体场合的时候,可能还要分步走,而且要看具体的场景。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也表示,新技术运用于课堂,一方面不能侵犯学生的隐私,另一方面不能影响学生人格成长。

  但是,许多教育企业似乎并未真正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汪琼告诉未来网记者(教育公众号ID:newsk618),“我接触到的很多企业,有一些确实也在非常用心的学习,但其实他们心里是没底的,甚至非常的虚,他不知道做出的产品适不适合实际的教育,能不能取得良好的销量。也曾有人问我,需不需要去攻读一个教育学的博士或硕士。”

  汪琼指出,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和教育实际应用之间的鸿沟非常大。现在很多企业,尤其教育企业,最大的苦恼就是不完全了解市场的需求。甚至有一些业内人士连非常明显的教育原则都不明白。

  “教育科技产品想要进校园,首先要符合教育规律,真正能够帮助学生或老师。这就需要教育企业拿出证据,去说服投资人、客户等。而有些业内人士拿出的证据,一看就很外行。”汪琼举例,如经常有企业强调,产品中有几十万道题的题库,有几万名老师的微课等。但对于学生而言,这么多的题库和老师,对他的学习真正能起到什么作用?“比如我作为学生,我干嘛要去做50万道的题?事实上,学生需要的是怎样去学习知识,而你能提供怎样的方法和怎样帮助给他们,这才是最重要的。”

  怎样才能跨越技术和现实之间的鸿沟?汪琼认为,教育企业的技术研发制造者和教育专家们应该多沟通,多合作。教育企业负责人和技术人员如果可以多深入一线去了解学生需求、学习教育内容,教育专家们如果能够把现实需求用一种情景故事的方式描述出来,可能都会更便于教育企业和技术人员了解实际情况。

  “也就是说,‘人工智能+教育’需要进行需求和技术的互通,但是这种教育需求不是泛泛而谈的,而是具体的细化的,细化到在什么情景下对什么人做什么事情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此外,汪琼指出,还有一个问题在国内较为明显:“AI+教育”产品的应用系统过于庞大。但市场非常需要精细化的产品,而不是大家一窝蜂地都去追逐囊括百态的教育产品,设想的功能越多,不一定就能做得越好。并且,教育的领域并不大,“但目前大路货的东西太多,同质化产品数不胜数。”

  汪琼告诉未来网记者(教育公众号ID:newsk618),不只是市场原因,在科技和人工智能的大环境下,越精细的产品越受欢迎。“之前我曾用过英国公司一个专门做归类教学的软件,它有各种各样的方法来训练孩子的归纳能力。事实上,仅此一个点就能做成一个很好的产品。并且,只专心做一个细小的内容,难度不大,非常适合创业公司,容易做出效果和成绩,继而获得投资。”

  汪琼认为,未来,这种小而精的产品会越来越多,教育企业不妨深耕一个垂直细分领域,提高产品的情景化水平。

作者:刘文静 编辑:杨波

中央新闻网站  专注青少年领域

版权所有: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3016345号-1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我要爆料

X
  • Your browser doesn't have Flash, Silverlight or HTML5 support.
  • 特别说明: 请务必真实填写联系方式和姓名,以助于爆料内容快速通过审核。

  • (该信息仅未来网工作人员可见,请放心填写)
  • (该信息仅未来网工作人员可见,请放心填写)

提  示

您的爆料已提交,我们将尽快审核,审核期间可能会与您取得联系。 审核通过后将直接发布,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