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原创 > 正文

还在迷信“右脑开发”交智商税?滥用大脑“关键期”孩子反输“起跑线”

2019-05-16 08:53:29 来源:未来网
市面上关于“右脑开发”、“增强记忆力”、“思维训练”的培训班不计其数,家长们不惜花费重金投入,但结果往往差强人意,甚至陷入诸如“蒙眼识字”骗局。

  未来网北京5月16日电(记者 张冰清)脑科学概念兴起,脑科学与教育的融合在近年来也日趋火热。脑科学的研究最为关键的领域在于塑造人脑本身,而教育的实质其实就是在发展和建构大脑。

  许多国家都逐步认识到脑科学和教育的融合不仅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更会从根本上来变革现有学习和教育的方式。在校内,脑科学正逐渐成为推动课堂教学变革的重要动力,并取得一定成绩。

  教育双巨头,好未来新东方也纷纷入局“脑科学”赛道。好未来旗下爱智康推出针对小学生的“学习能力训练课程”、新东方也与斯坦福大学专家签约,推动脑科学研究在教育领域落地。

  然而,市面上关于“右脑开发”、“增强记忆力”、“思维训练”的培训班不计其数,家长们不惜花费重金投入,但结果往往差强人意,甚至陷入诸如“蒙眼识字”骗局。火热背后,也折射出当下一些家长对脑科学知识的追捧和推崇。但也由于缺乏深入、专业的了解,个别家长在面对孩子的教育培训时略显盲目而陷入误区。

  

  资料图。来源:视觉中国

  启蒙教育越早越好吗?滥用大脑关键期孩子反输起跑线

  当下许多教育机构瞄向了低幼阶段的孩童,0-3岁的启蒙教育培训比比皆是,常常鼓吹启蒙教育越早越好。

  “教育需要遵循脑活动的规律,脑的可塑性可以保持终身,在一特定时期,它的可塑性特别强,达到顶峰。这是脑功能发育的‘关键期’。”中国科学院院士、神经生物学家、复旦大学教授杨雄里说,在这一阶段,如果外界条件发生变化,它的条件和功能发生的变化就非常剧烈。这意味着,在大脑“关键期”可以塑造孩子的大脑。

  但对于教育不仅仅要抓住“关键期”。杨雄里表示,进行具体的教育走向、教育方式、教育资源分配安排的时候,不应该只遵循脑科学规则,还必须考虑其他因素。

  “人们常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学外语、学音乐、学美术要趁早……‘关键期’就短短几年,孩子做得了这么多吗?所有科目学习都放在孩子大脑的‘关键期’来做,家长的目的是让他们不输在起跑线上,但是结果却让孩子都输在起跑线上了。”杨雄里说。

  北京师范大学脑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薛贵则从脑科学领域中的认知能力与学习能力之间的关系解释了这一问题。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属于快速发展的阶段,由于低年级学习周期不长,学习能力则贡献较低。随着知识量的增长,学习难度的提升,学习能力的提升变得至关重要。

  所以很多家长会发现,低年级学业很容易补起来,高年级却不然。

  事实上,幼时的补习并没有真正解决学习能力的问题。通过补习学业只能解决短时的认知问题,所以越到高年级,通过学业补习提高成绩的可能性就越低。

  薛贵指出,在教育中应当是利用早期学习东西较少的时机,去提升学习能力。而到了高年级,具备了学习能力,基础的认知能力对数学、语文等学科的学习贡献就会变得越来越大。

  因此,补习并非是越早越好,早起的学习能力培养更为重要。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此前报道,浙江乐清“脑立方”被指虚假宣传,家长花6.8万送孩子去学蹲马步打坐冥想。其宣传标语为“七天成诗人,蒙眼能辩色”,声称通过一系列全脑开发课程,可以提高孩子的记忆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北京晚报也曾报道过号称打造“最强大脑”的一些“补脑班”,打着增强右脑学习能力、“提高注意力与记忆力,让孩子爱上学习”的旗号来赚取高额的培训费用。

  报道称,培训机构“补脑”的科学依据是,人的大脑分为左脑和右脑。左脑负责语言、逻辑思维,右脑负责形象思维,右脑的记忆能力是左脑的100万倍。右脑可以把需要记忆的场景和事物以照相机拍照的形式转化为图像进行记忆。需要再现的时候,保存的图像就会自然浮现于大脑中。因此,记忆图像比记忆文字要快要牢。

  报道中指出,培训机构向家长宣称,“通过培训把学生的大脑右脑思维开发出来,提高之后左脑思维就会相继开发出来,这样左右脑平衡,记忆力就会提高,成绩自然而然就上来了。”

  事实上,关于左右脑的说法,家长和机构都存在一定误区。

  北京师范大学脑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薛贵表示,“以前都提到右脑非常重要,所以在过去几十年全中国人民都在提倡开发右脑。但是在后来的研究中发现,其实可能并没有单独的右脑活动,很多复杂的活动都是左右脑协同活动的。”薛贵认为,随着科学研究不断的发展,研究者对于脑科学的认识还会更进一步。

  他表示,研究者对于学科的研究尚且存在局限,是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更不用说非专家的学生家长。

  脑科学已成教育改革新的指导

  不同于机构办学的误区连连,脑科学在课堂应用中已有了一些成绩。

  我国早在2006年就开始前瞻布局脑科学研究。而在《“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面向2030年,选择一批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重大科技项目,其中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是重点方向之一。

  2018年1月,国务院发布实施《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加强基础前沿科学研究,围绕生命起源、脑与认知等开展探索,加强对脑科学等重大科学问题的超前部署。并相继在北京、上海两地成立了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

  从脑科学的角度来讲,薛贵认为,许多国家都逐步认识到脑科学和教育的融合不仅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更会从根本上来变革现有学习和教育的方式。

  随着研究技术以及手段的不断提高,对于脑研究的不断深入,教育者对人脑的了解也进一步地拓展。上海新黄浦实验学校一线教师王凯歌表示,脑科学对教育的现实意义是,教育活动的开展必须与脑科学相结合,用科学教育方法和手段开发大脑的潜能,运用脑科学理论总结改进教学方法。

  王凯歌认为,脑科学的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教学领域中,成为传统教学改革的一种新的指导,“将脑科学现有成果有效地运用于课堂的教学当中,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持续改进,能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在课堂学习中,学生的注意力直接关系到学习的效率和学习的成果。在教学过程中,中小学生上课时注意力往往无法持续集中,所以就会影响听课效果,注意力则变成了老师和家长关注的重点。

  王凯歌表示,以上海地区为例,在中学阶段一节课时长大概是40分钟,但是学生的注意力持续时间大约是25分钟左右,根据青少年注意力调查报告中显示,仅有58.8%的青少年上课时能集中注意力。

  有着多年一线教学经验的山东省胶州市第三中学一线教师姜宝腾发现,“注意力不集中导致学习不好”是许多老师、家长常有的观念。

  “认为孩子学习不好是因为意志力不够,并且认为有了意志力就可以解决任何问题。只要学生重视了,意志力够了就能学好。这是一种对意志力的迷信,或者称之为意志力的迷思。”他称,“自治力、自控力确实能够很好地预测一个儿童未来的发展程度,但这并不意味着意志力和自控能力是生而俱足的,意志力和自控力是一种能力,需要能力的沉淀。”

  姜宝腾表示,注意力的问题可能背后是自控能力的问题,在自控能力背后可能是学生大脑前额叶发展还不充分,不完善的问题。在这方面可以采取科学的手段进行干扰。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赵微表示,在其过往的研究案例中,在小学生身上发现了很大的问题,注意力不集中,做事拖拖拉拉,其实是与学生的神经活跃相关。通过大脑课堂的方式增加大脑活动的活跃性,从而能够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这也是从根本上来改善学习能力,而不仅仅是补个课,补个作业来改善的问题。

  而脑科学应用于课堂,还需依赖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技术。

  薛贵发现,当下有一些学校正进行基于学生大脑状态的监测。但薛贵认为,当下大脑状态监测技术还比较初步,一些研究者的设想可能高于现实情况。

  但是他仍然设想,通过对学生大脑状态的监控能够了解课堂的实时状态,能够在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的时候让他休息,或者给他一个提醒,通过神经反馈的训练能够提升他的专注度。

  他表示,现有的实验室的一些科学结果显示,如果老师的大脑活动和学生的大脑活动同步,学习效果就会变得更好,这也是未来基于脑科学的有益尝试。

作者:张冰清 编辑:杨波

中央新闻网站  专注青少年领域

版权所有:未来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3016345号-1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我要爆料

X
  • Your browser doesn't have Flash, Silverlight or HTML5 support.
  • 特别说明: 请务必真实填写联系方式和姓名,以助于爆料内容快速通过审核。

  • (该信息仅未来网工作人员可见,请放心填写)
  • (该信息仅未来网工作人员可见,请放心填写)

提  示

您的爆料已提交,我们将尽快审核,审核期间可能会与您取得联系。 审核通过后将直接发布,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