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原创 > 正文

国办发文推进高中育人改革 李希贵:高中学校要练好课堂教学“内功”

2019-06-20 13:11:48 来源:未来网
“40年来,我们第一次提出普通高中全面培养体系这样一种发展路径。而《指导意见》不仅提出这个体系,还提出若干个具有基层可操作性的措施。他举例道,《指导意见》把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写到文件中,就是一个重大突破。

  未来网北京6月20日电(记者 梁希理)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今日,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指导意见》不仅在教育教学方面有明确要求,而且对如何保障改革措施落地,解决高中学校发展中面临的困难,也一并开出了“药方”,体现了改革要求的统一性。

  李希贵认为,“40年来,我们第一次提出普通高中全面培养体系这样一种发展路径。而《指导意见》不仅提出这个体系,还提出若干个具有基层可操作性的措施。他举例道,《指导意见》把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写到文件中,就是一个重大突破。

 

  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未来网记者 梁希理 摄

  可以看到,《指导意见》明确,完善经费投入机制。首先是“建机制”,完善普通高中建设经费投入机制,明确省市县分担责任;健全成本分担机制,建立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和学费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其次是“定标准”,针对目前个别省份尚未出台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和一些省份标准过低,以及实施选课走班和综合素质评价后学校运转与管理成本提高等问题,要求健全生均公用经费拨款制度,各地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应于2020年达到每生每年1000元以上,个别确有困难的地区可延至2022年前。

  李希贵介绍了近年来十一学校在综合教育改革试点实践中的初步探索。他表示,这些探索归结起来就是两件事:

  一是围绕时代新人的培养目标,构建了丰富多样、可选择的课程体系,全校有258个高中课程模块,实现了1720名高中学生“一个学生一张课表、一个学生一条不一样的成长路径”,切实推动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人才培养目标,能够慢慢让学生在发现世界、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优势和潜能。

  二是构建了全员育人的全面培养体系,形成了立德树人的落实机制。选课走班使老师和学生的接触更加扁平化,产生了过去传统教学行政班之下没有的若干个学生新群体。

  “这就给我们带来一个新的机遇,就是教师人人都是班主任,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人人都是教学班的首席,包括学生社团和俱乐部的出现,各类学生自主组织的出现,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许多挑战,同时也是机会。”

  李希贵指出了正在发生变革的校内培养体系:现在每个学生的“同学”多了,全年级的学生基本上他们都在一个班学习过,在数学教学班、在物理教学班,在不同层次的教学班里学习过,通过社团能把全校各个年级的学生聚合在一起,特别是有共同志向的学生有机会走到一起。这些年高考现场出现了一个非常好的现象,就是很多上大学的学生回来支持他过去在同一个社团的同学高考,这在过去是不多见的。另外,很多学生他们找到了志同道合的同伴,不一定是一个年级的,也不一定是一个教学班的,但是他们已经形成了若干个“学生公司”、“学生团队”,相信未来他们也可能一起创业。

  所以,这样一个培养体系要求我们的老师要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学分就与老师的教学绩效挂钩,每年两次教育教学诊断的核心指标,都是有关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指标。

  李希贵表示,《指导意见》的印发让自己有所压力。“因为在全面培养体系的链条上,有好多环节,只要政府出台相应政策,有些问题就会得到比较好的解决。但是,在这个链条上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课堂教学,这是我们的内功,我们高中学校有了这么好的环境,有了这么好的培养体系的链条,我们在这个环节上怎么做好工作。”

  他也认为,在《指导意见》印发后,作为高中学校要有紧迫感、责任感,不等不靠,积极主动。他强调,十一学校现在正在推行的是从教学走向学习,把学校变成学习社区,现在学校的建设和我们大家上学的时候完全不一样了,大量的公共区域必须满足学生各种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在这样以学习为中心的学校教育当中,就会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路径都会变得不一样。“我们用了十几年的时间,把课程的路径变得不一样了,一个学生一张课表,一个学生在课程上一个成长路径,到了教室呢?一个班24个学生每堂课45分钟还是一个教学路径,行吗?不行了,学生不干了。所以我们在下很大的功夫,统筹学校资源,把课堂变成学习。”

  在贯彻落实好《指导意见》上,李希贵还提到,过去的教师培训,更多地关注学术本身,今天,必须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推动师德建设长效化、制度化;过去教师培养的主要对象在青年教师,面对迅猛发展的未来和新时代的挑战,过去的成熟教师,今天同样面对许多新问题,包括传统的骨干教师,二次成长的需求同样迫切。

作者:梁希理 编辑:杨波

中央新闻网站  专注青少年领域

版权所有:未来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3016345号-1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我要爆料

X
  • Your browser doesn't have Flash, Silverlight or HTML5 support.
  • 特别说明: 请务必真实填写联系方式和姓名,以助于爆料内容快速通过审核。

  • (该信息仅未来网工作人员可见,请放心填写)
  • (该信息仅未来网工作人员可见,请放心填写)

提  示

您的爆料已提交,我们将尽快审核,审核期间可能会与您取得联系。 审核通过后将直接发布,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