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原创 > 正文

心理学教授:12岁至15岁为网络欺凌易发阶段 立法空白亟待解决

2019-07-19 16:41:40 来源:未来网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从年龄上来看,网络欺凌尤其容易发生在初中阶段,12岁-15岁达到最高峰。”

  未来网北京7月19日电(记者 张冰清)“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从年龄上来看,网络欺凌尤其容易发生在初中阶段,12岁-15岁达到最高峰。”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教授雷雳在近日召开的2019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研讨会上表示道。

  单从发生率来看,网络欺凌严重不严重?雷雳的观点是,国际研究显示,网络欺凌发生比例分布在10%-40%。这项数据在我国达到30%-50%。比例的高低变化较大,说明有一部分群体是多次、长期遭受欺凌。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教授雷雳。主办方供图。

  雷雳表示,从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网民年龄可以看出,10岁以下幼小的儿童占比是4.1%相比于去年的3.3%在上升,10岁-19岁青少年的这一部分占的比例17.5%。“尤其是幼小这一部分在增加的,逐渐向低龄化发展,值得我们非常关注。”

  来源:CNNIC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雷雳表示,网络欺凌与现实欺凌有所不同。现实欺凌是直接的身体接触,打、踢、勒索财务等等。从网络欺凌的角度来讲,主要是通过网络的技术,电子邮件、手机信息等多方面实施,这强调的是有目的的、重复的,对人造成伤害的攻击行为。

  但同时,二者也有相似之处,都有发出欺凌行为的实施者、受害者、看热闹的旁观者,另外也有一种角色就是拔刀相助、路见不平的角色。

  欺凌发生的随时随地性,也是一个新出现的重要特征。在过去,我们关心的欺凌问题可能更多发生在学校、发生在上下学的路上,在脱离环境后欺凌的过程就结束了。但如果是网络欺凌行为,那么无论是在家、在学校,甚至在假期出去旅游,随时可能处于被欺凌的状态。

  除此外,匿名性、力量强弱关系不明显等都是新出现的欺凌特征。“在现实中,强势一方对弱势一方造成伤害是欺凌的重要特征。但在网上,你并不了解欺凌施暴者的力量强弱。”

  对于网络欺凌所带来的后果, 雷雳指出, 尽管没有直接的身体伤害,但却带来更多的心理伤害。

  而与传统的未成年人欺凌相比较,网络欺凌带来的伤害程度在研究中也有不同发现。

  雷雳介绍,“有研究认为,网络欺凌的伤害更大,因为它是随时随地、跨越时空,具有匿名性,欺凌延迟性非常强,别人贴了你不好的照片、造了你的谣,经由网络传播,被人保存,在某种程度上几乎欺凌就永远存在。在这一点上跟现实生活当中不一样,别人打你一拳,欺凌行为当时就结束了。”

  “但也有观点认为,线下欺凌与网络欺凌的危害相互重叠。在网上受欺凌的人往往在现实生活中也经常受到欺凌,产生叠加效果。”

  在相关立法上,雷雳表示,针对网络欺凌现行法律还有很多局限,比如网络匿名化导致欺凌者的身份难以确认等,都是法律上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者:张冰清 编辑:杨波

中央新闻网站  专注青少年领域

版权所有:未来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3016345号-1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我要爆料

X
  • Your browser doesn't have Flash, Silverlight or HTML5 support.
  • 特别说明: 请务必真实填写联系方式和姓名,以助于爆料内容快速通过审核。

  • (该信息仅未来网工作人员可见,请放心填写)
  • (该信息仅未来网工作人员可见,请放心填写)

提  示

您的爆料已提交,我们将尽快审核,审核期间可能会与您取得联系。 审核通过后将直接发布,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