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研究院 > 正文

中学生社团发展研究(5):中学生社团发展面临的挑战

2019-04-30 15:12:10 来源: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

学生社团几乎每个学校都有,但是真正能放手由学生组织,正常开展活动的社团并不多。而欲从机制上保障社团活动的实施及效果,解决前述的种种问题,就要明确社团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进行准确的定位。

第一,学生社团的目的。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主导思想盛行,使得很多学校老师在定位学生社团的目的时,把其纳入课外辅导之列,变成课堂之外的另一知识传授场所,更看重社团在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方面的功能,这无疑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使得学生远离学生社团,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国外的中学则更看重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对自己兴趣和爱好的探索,看重学生在社团中的人际交往与互动,看重学生是否快乐。

在电视上看到中美学生社团交流活动,国内学生表演的二胡、舞蹈、钢琴堪比专业水平,外国学生的表演相比简直就是出洋相。而在表演结束后的联谊活动中,外国学生又唱又跳十分快乐,国内学生却羞羞答答、手足无措。外国学生在学校里参加社团活动是为了结识朋友,发展兴趣,为了玩,我们的社团却是为了出成绩。艺术教育、体育教育本应是愉悦的、游戏的、平民化的教育,我们却赋予其太多不堪承受的“意义”。社团应当是孩子们课余时间结交朋友、寻找快乐、增长才干的所在,说到底应该是一个大孩子们“玩”的群体。(北京某中学教师)

第二,社团的地位。社团在学校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决定了社团在学生中的影响力,也决定了社团的活动能否正常开展。当前许多学生社团是学校共青团或者学生会组织下属的民间组织,似乎是可有可无的,甚至可能成为应付各种检查的摆设。社团的活动完全从属于学校的教学或者其他活动,有时间就做,没有时间可以不做。要改变社团的地位,首先需从制度上进行改革,当前大学招生已经开始逐步改变完全依赖高考成绩的做法,引入社会公益活动、体育比赛成绩等作为参考。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社团作为学生的自治组织,如果能将社团参与与表现作为大学入学的一项考量项目,将会大大提高社团在中学的地位,提升学校、学生、家长对其关注度。由此社团的活动必将受到足够的重视,资金、场地等问题也能够得以解决,必将大大推进社团工作的开展。在国外,参与社团的情况、表现与收获是中学生申请大学时很重要的参考标准。

社团活动应由学校和教师来进行相应的组织与管理,一方面由于学生的能力、时间和精力都很有限,而且不同的学生需求不同,众口难调;另一方面,社团是学校整体教育教学的一部分,任由学生活动,影响教学氛围。(北京某中学团委书记)

第三,社团的内容。社团的本质是模拟人类社会的生产与生活,是学生社会化的平台,是培养独立、自理、自立、自主精神的重要途径,是学生学习人际交往的一个很重要方面。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社团的内容也应由老师等成人来讲解,学生们理应在社团活动中去自主地探索与体验他们将来在生活中会遇到的问题,以放松和娱乐为主要的活动方式,以兴趣为主要出发点,在玩的过程中学习相处、学习处理问题。一些小学里有沙雕社,一些中学里有单车社,北大有学生京剧社,学生们有兴趣玩,自然能把这样的社团做好。只有社团的内容能吸引学生,才是社团活动得以维系的根本。此外,还要兼顾社团的参与性,学生社团不是少数人参加的贵族俱乐部,要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社团活动中来,在活动中接受锻炼。

对比学校社团活动中,由教师设计的社团活动和学生自发设计的社团活动,可以明显地看到,教师设计的学生社团活动更容易出成果,但学生在其中感受到的愉悦度较低,而学生自己设计的社团活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更高,但争执多,出成果较难,然而有些成果会很让人吃惊。(北京中学某社团指导老师)

第四,学生在社团活动中的地位。学生社团的主体应当是学生,也就是说社团的管理、活动的组织、经费的开支、人员的任用等都应是由学生自主安排的,学校老师在社团中应当起监督和引导的作用。然而现在很多社团的情况恰好相反,老师的意志成了社团的主导。应当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放手让学生来学会组织活动、召开会议、制定计划、商议对策,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社团是他们自己的,这种归属感是做好社团的重要因素。每个成员以自己是社团的一员为荣,以自己为社团尽一份力为荣,这样的社团才是健康发展的社团。

社团活动内容大部分情况下由老师来进行相应的安排。本来学校也探索放手让学生自发组织与组建学生社团,结果发现学生们组织得非常无序,虎头蛇尾,社团活动内容设计得很不具体,操作性很差,导致学生参与的意愿较低。见此情形,学校只好统一要求相关的学科老师来开设学生社团,让学生选择,并记入学生档案。(北京中学某团委书记)

第五,社团的保障。很多社团刚开始一两年活动搞得风风火火,过不多久就销声匿迹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是没有一个很好的保障体系。保障体系主要有三块,一是人员的保障,二是经费的保障,三是活动的保障。先说人员,国外很多中学有自己的报社、球队,他们的主编指导、教练都是专职的,国内中学则很少能做到。除了指导人员之外,社团骨干成员的传帮带也很重要,他们决定了社团的精神、传统能否得到继承。经费的保障无须多说,中学生社团不同于民间俱乐部,资金只能依赖学校。活动的保障最为关键,除了社团自身要定期举办活动之外,还需要有一些校际联动的活动形式,在联谊和竞争中激发社团活力。

社团活动在学校的推行都有一定的难度,其中,很重要的方面在于社团指导老师精力有限,在教学之外,很难再付出更多额外精力来组织和实施社团活动;此外,很多社团老师也对社团活动的津贴有意见;再者,很多老师把社团当成了学习的课外辅导班,影响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北京中学某团委书记)

第六,社团的“特色”问题。当前很多工作都强调特色,而许多人理解的特色就是和别人不一样,于是,在追求特色的方向指导下,一些学校社团工作走进了误区。譬如某某学校已经有了管乐队,那么我们就不要搞了。这种过于功利的想法,不应是对待教育的态度。社团就是一个学生能够展示自己、锻炼自己的平台,不能将其作为学校或团队工作装点门面的招牌。如果我们能踏踏实实地通过社团办一份报纸让学生爱看,能认认真真的搞一个艺术团,时常组织一些演出,能建一支球队,周末办个联赛,这就很好。当然,有的学校有一些喜欢单车的同学,可以鼓励他们组织单车俱乐部,喜欢街舞的同学自己组建一个街舞队也无不可,但切不能为了追求特色而忘记了根本。

学校的花棍社团、空竹社团、魔术社团、楼梯艺术团、天文社团等一开始都是学生们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自发组织的,在社团的汇报表演中,他们的成绩让全校师生为之一惊。此后,学校积极的把他们打造成学校的特色社团推介出去,先后在港澳、维也纳等地参与演出,获得了好评。(北京某中学团委书记)

 

资料来源:《初中共青团、少先队工作及团队衔接研究报告》,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1月出版,主编赵霞。本文略有删改,作者姜斌,题目为编者所加。

责任编辑:孙宏艳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供稿)

作者: 编辑:杨波

中央新闻网站  专注青少年领域

版权所有:未来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7024435号-6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