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社团的组织与建设是新时期共青团工作的重要内容。北京市古城中学在主体性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不断加强学生社团的组织与建设,努力为每位学生创造锻炼的机会,搭建展示的舞台,社团活动多种多样,丰富多彩。
1.学校鼓励师生员工创办社团,让社团更有广泛性
学校鼓励广大师生员工申报创办社团,现阶段我校共有23个社团供学生选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社团。社团有专业老师进行指导,可以确保学生活动的顺利进行;社团活动受团委监督,团委为每个社团提供高效的服务。社团活动时间规定为每周五中午12:30至13:50,学生按规定时间到指定地点进行活动。社团成员因兴趣和爱好相同走到一起,一同探讨、切磋,不仅加深了友谊,又在活动中提高了自身能力,丰富了校园生活。
2.老教师带青年教师创办社团,让社团更具专业性
老教师带领青年教师创办社团是我校的一个特点,一名老教师带领几名青年教师,形成某个社团活动的指导小组,更具专业性。可以发挥老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也可以发挥青年教师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例如,化学魔术社、高一数学兴趣小组、花棍等社团,都是由这样的社团指导小组负责指导,达到了较高的活动水平。
3.学生联合专业教师创办社团,让社团具有自主性
学校鼓励学生联合专业教师创办社团,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自主性。让学生动手、动脑做好社团活动的申报、活动的规划、海报的设计、社团招募的方式方法,严格按照《古城中学社团章程》进行活动,自己管自己,自己发展自己。目前,我校学生自创社团还不是很多,但我们相信在正确理念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社团也会不断壮大起来。
4.本校学生和外校学生联合举行社团活动,让社团具有引领性
学生社团活动的场地和人员不仅仅局限于校内和校内人员,一个优秀的社团应该让更多的学生认识和接纳,应该发挥更大的影响力、号召力,具有引领学校、地区甚至社会发展的作用。我校的模拟联合国社团每年都召开全区的模拟联合国社团活动,把全区对社会和政治感兴趣的同学聚拢在一起,增加了不同学校学生之间的交流,在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中,历练学生的能力;模仿联合国热烈讨论国际上和社会上的热点问题,促进学生们关心社会,关注国家大事,激发学生们的政治热情,也让学生们学会公正的处理问题,为他们以后步入社会,以理性的方式解决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5.休闲娱乐、知识学习与人际互动相结合,让社团更具生命力
我校社团活动注重学生们在其中的情绪与情感体验,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社团,学校不对社团活动提严格的知识方面的要求,鼓励学生们在休闲娱乐的氛围中学习到课本以外的知识,提高人际交往的素养。各社团活动不参与相关的评比,没有高下之分,学生们积极参与其中,乐在体验,社团的准入与退出以学生是否喜欢与选择为依据。
6.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融合,让社团更具时代性
在老师和学生们创建的丰富多彩的社团中,既有展现传统的社团活动项目,如花键社团、花棍社团、空竹社团、太极社团等,也有具有鲜明时代感的社团,如英语社团、日语社团、拉丁舞社团、魔术社团等,还有一大批与现代科技相融合的社团,如机器人社团、网页制作社团、动漫设计社团、摄影社团、天文社团等,显示了学生们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学生们参与不同的社团,既感受了传统文化的魅力,继承和发扬传统的活动项目,也能学习了解现代科技,实践学校传统文化养育人、社会实践历练人、高雅情操陶冶人、国际视野拓展人的目标。
社会即教育,学校即社会,生命教育无处不在,课堂教育是生命的教育,优良的社会文化也是一种生命教育,良好的学校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生命教育,社团活动更是非常良好的教育形式与教育方式。尊重生命,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创办绿色社团,我校的社团活动在团委的指导和监督下,正在有效、快速、健康地发展壮大。学校团委不断调动全体师生的积极性,不断做好服务工作,在学校中努力打造星级社团,为培养积极、阳光而富有责任感的现代中学生而努力。
点评:中学阶段是个体成长和发展很重要的时期,是个体人生观和价值观初步形成的时期,也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时期。在常规的教育之外,让学生们能够展现自己的才华,相互学习,丰富课外生活,增加人际交往,对他们的发展非常重要。而在这些方面,中学生社团是常规课程教育和德育之外最有益的补充。同时中学生社团也是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共青团、少先队在学生群体中开展活动的有力渠道。北京市古城中学根据学校的校情,学生的需求,教师的能力特长,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开设了丰富多彩的社团选修课程和活动。通过提供资金和场地支持,调动广大教师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由团委来统一时间、安排与管理,既保证了社团活动的有序进行,也确保了实施的效果;休闲娱乐、知识学习与人际互动的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让社团活动和校园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充满魅力。
资料来源:《初中共青团、少先队工作及团队衔接研究报告》,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1月出版,主编赵霞。本文略有删改,作者姜斌,题目为编者所加。
责任编辑:孙宏艳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