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网北京4月30日电 4月28日,来自全国50所大中小学及各行各业的150余位杜威研究者齐聚北京师范大学英东学术会堂,70年来首次召开以杜威为主题的专题学术会议,共同纪念杜威先生来华100周年。
一天内30多人报告和讨论得出的共识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绕不开杜威,杜威思想仍是中国社会与教育实现现代化的重要资源。
《杜威全集》中文版的总主编、复旦大学教授、著名哲学家刘放桐指出,杜威作为一位改变西方哲学发展方向的哲学家,在中国社会正在发生重要变革的时候访华,对于促进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与欧美社会发生变更的西方哲学和文化相沟通,对于促进中国社会也发生相应的重要变革,显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刘放桐强调,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与新实用主义的发展既存在着冲突,在体现当代科学技术方面又存在着互补,在适应当今社会发展趋势方面,新实用主义又会被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所包容。由此促进马克思主义的更大发展。在这种累进式的发展中,不仅树立着马克思的形象,又有杜威的身影。
著名杜威研究权威学者、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单中惠概括了杜威在华教育讲演的思想精粹,即“教育哲学对教育的指挥引导、学校生活就是一种社会生活、身体健康是各种事业的基本、教师应研究教育的心理要素、自动教育促使创造力的发展、教法应使教材适合儿童经验、一切教育都带有职业的性质、道德是教育的最高最后目的、教师的领袖责任和职业精神”。单中惠总结了杜威在华教育讲演的四个特点,即:“体现教育理念的新颖性、运用很多实际例子、采用通俗幽默的话语和联系中国的教育实际。”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刘云杉指出杜威对民主的定义,即民主“不仅是一种政府形式,它首先是一种联合生活的方式,是一种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在教育促进民主、平等、联合的生活的实践上,我们“仍然任重道远”。
著名外国教育史学家、合肥师范学院教授朱镜人介绍了杜威教育思想中“通识教育”理念产生的背景,即:大学通识教育有崇尚古典课程倾向、大学教育专业化倾向日益凸显;然后,朱教授揭示了杜威教育思想中隐含的通识教育理念,这一理念具体表现在六个方面,即: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公民、反对狭隘地理解职业概念、大学教育过分职业化有不良后果、主张专业学习与非专业学习结合、强调人应当过一种劳动和闲暇相结合的生活、“通识教育”应当立足于现实社会的需要。最后,朱镜人总结了杜威通识教育理念对当代中国的四点启示,第一,大学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公民,第二,大学实施通识教育是现代社会的要求,第三,大学通识教育会促进专业教育,第四,经典著作的学习应当联系社会现实。
丹麦安徒生国际幼儿师范学院创始院长董瑞祥先生指出,格隆维(N.F.S.Grundtvig)是丹麦近代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启蒙思想家,教育改革家,诗人和教士,被视为“丹麦的孔子”。格隆维创办了丹麦民众学院,民众学院是一种非学历的学习方式,时间从几周到半年不等,民众学院的关键词是“启迪与点亮”,他激活农民的自尊,让他们学会了对人的尊重,继而有了面对问题采用平等的态度与协商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道路,这为丹麦社会奠定民主的基础,为丹麦走向现代文明国家打好了基础。后来,格隆维的学生也在美国创办了民众学院,美国教育家杜威和社会活动家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 曾经先后在那里学习。杜威的做中学、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等教育观点与格隆维的教育观点别无二致。
天津大学大学文化与校史研究所副研究员陈印政说,杜威作为实用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他的价值论、认识论曾经对中国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认为,这些主张至今仍不过时。杜威教育思想对我们今日之教育改革的启示是,我们仍要坚持“以儿童为中心”,教育要建立在儿童的经验和认知基础之上;学生要在“做”的过程中,感悟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的联系,“研究性学习”、“研学旅行”等形式,是这种教育的良好形式;学生应该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从而适应社会对教育发展的需要。
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陶业曦认为,在西方哲学史和教育史上,杜威首次做到了兴趣与经验的紧密结合。教育观使他后来对“经验”概念有了更为独到的理解。杜威通过行动进行教育实验的目的,是希望通过教育学的方式教哲学,把哲学变成一门实验科学。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冯建军认为,杜威对南高师教育学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是对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和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为代表的南高师的“中国化新教育”思想的影响,其次是催生了教育哲学学科在中国的出现,再次是推动了南高师教学管理改革和南高师附小的设立,最后是影响了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的创办和南京鼓楼幼稚园的实验。冯建军教授指出在相关史实方面已有研究中尚存在很多分歧和模糊之处,提醒大家要仔细推敲,加强考证,一定把杜威在中国的讲学和活动的历史事实搞清楚。
著名教育社会学者、河北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傅松涛指出,实用主义理念的误读和标识在保留和强化中国文化理念经世致用的优秀品性的同时,也给中国传统文化的急功近利基因找到了精确复制和顽强延续的现代样态和载体。中国文化理念乃至整个社会在误读了的实用主义的濡染、诱导和镜鉴下,走过了是非得失曲折迂回、起伏跌宕和升坠激越的百年现代化进程。
傅松涛教授强调在中国社会革命和改革开放艰难跋涉两大周期演化登临新的全球生态化历史节点、时代前沿和世界高位平台的今天,冷静地正视、回归和超越误读为实用主义的中西原生态行动主义文化形态的真实基因精髓和共生样态内涵,无疑是跳出和避免历史性周期循环,开启一个螺旋跃升新形态的必然要求和必由之路。
知名社会学者、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郭伟和指出杜威哲学教育思想不但对中国哲学和教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对国际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和专业能力产生了重要影响。杜威的哲学改造计划不但是对古典哲学的改造,也影响到当代实证主义认识论和社会实践以及专业实践的复杂关系的争论。他认为,杜威提出的“从做中学”的思想不但是普通国民教育的核心模式,更是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核心模式。“杜威关于通过‘从做中学’的反省试验方法促进个人成长的教育策略,和社会工作帮助个人(以及家庭或者组织)解决问题的助人过程何其相似。社会工作作为一个助人专业,虽然是起源于慈善事业,但是与一般慈善救济的区别,就是通过助人过程达到当事人的成长改变,增强其解决问题的能力。”郭伟和认为,社会工作专业作为一个面向社会现实问题的开放的实践活动,只能用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作为一线专业实践能力核心模式,整合实证主义科学研究结论发展专业能力,而不是过度依赖实证主义实验研究结论机械套用到复杂现实情境中。
知名杜威研究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郭法奇认为,杜威的教育研究方法与获取新知识有关,因此,杜威的教育研究方法具有三个基本特点,即:具有科学“实验研究”的特点、具有哲学研究的特点、重视根本性问题的研究。
山东大学教授赵秀福指出,杜威虽然强调身心的统一,但有时候也遵从语言表达的习惯,分开来谈身心问题。但是,“他与传统哲学家的区别在于,他没有把语言指称的对象当成实体,而是把它们看作是人与环境互动过程中的活动,是人的自然而然的经验的一部分。”通过学习“亚历山大技巧”,杜威更加相信亲身经验对于认识的重要性。杜威认为,对于任何所谓观念或主张的判断,都要以其在经验中产生的效果为依据。赵秀福指出,杜威的哲学以一种真正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关注人的身心协调,关注人的经验过程,它是认真务实的哲学,从这一角度看,杜威的哲学思想与中国道家和儒家的思想有很多汇通之处,可以继续成为中美深层人文交流的桥梁。
南京晓庄学院副教授王文岭指出,杜威实用主义哲学提供了思想革新和教育实践的新工具,熟悉中西文化的留学生群体,充分运用这一新工具,打破传统教育的桎梏,跳出西方教育的窠臼,解决传统工具不能解决的新问题,为“创造合乎国情的中国式教育”,为中国教育现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河南师范大学副教授涂诗万指出时下流行的观点认为探究式教育意味着“五步探究法”、“做中学”或在课堂中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这与杜威的真实思想有很大的差距。”杜威探究式教育思想的意义,主要不在于课堂教学的技术指导层面,而在于文化批评和建设层面。自主、探究、合作,主要针对的是课堂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乃至国家文化的种种弊端,它是一种文化批判和文化建设哲学,而不是课堂教学操作层面的指南。因此,没有在探究的基础上(包容性地和排斥性地)建立逻辑学,会导致严重的文化后果,会纵容了愚民主义,产生的文化上的浪费、混乱和扭曲。但是涂诗万也认为,杜威所持的温和的无神论、纯自然主义的人文主义,是需要反思的。“这种基于开放探究的人文主义的发展,会使人走向封闭,反过来会侵蚀人文主义本身”。在涂诗万看来,“人文主义是美好的,我们渴望一个更人道的价值体系,但人文主义应谨守边界。”
山西大学副教授祁东方认为,杜威来华访问讲学,为中西教育哲学之间的对话交流、融合借鉴搭建了良好平台。百年的传播与学习、批判与反思,需要我们重新走进杜威的教育哲学,在理论与实践的互融互通中深刻理解杜威关于儿童、学校和社会的分析,在古今中外的四维时空中思考杜威与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联结、对我国教育实践发展的启示,为教育哲学的发展寻求更为广阔和深远的可能性空间。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刘长海副教授强调,“从做中学”在教育改革中的贯通意义,启示我国要在学校教育中提供足够的亲身经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彰显教师教育的实践导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突破学术研究的书斋壁垒,改变教育学者的工作方式。
“纪念杜威先生来华10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的总发起人和组织者储朝晖教授指出,杜威对中国教育现代化所发挥的作用已成为毋庸置疑的历史事实。最为重要的作用是较早释明教育现代化的大方向与主要内涵。“中国教育继续现代化进程不能忽视、绕过杜威教育思想理论。”
储朝晖强调,教育脱离生活导致教育难以真正有效发挥育人功能,使得人的身心难以健全发展,也难以建立起众人公认的理想社会,但是,回归生活不只是当时也是当前中国教育未解的难题。
储朝晖相信,“杜威思想能够有效解决中国教育现代化难题。”“杜威在解决这类问题方面至今仍走在了所有人的前面,有最为丰富的思想和理论,准备了最为充分的基础和思想方法、技巧的工具。”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教育现代化实质是人的现代化,又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能力及社会能力的现代化。储朝晖认为,杜威对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根本作用体现在减少传统与保守的阻力,从而有利于激活人的思想,使人成为一个现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