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原创 > 正文

国际化教育如何适应水土?中西融合开展全人教育、培养世界公民

2019-05-14 21:50:08 来源:未来网
30多年来,“三个面向”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它不仅是中国教育改革的旗帜和灵魂,也是我国教育工作的战略指导思想。

  未来网北京5月14日电(记者 李盈盈)1983年,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30多年来,“三个面向”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它不仅是中国教育改革的旗帜和灵魂,也是我国教育工作的战略指导思想。

  如何培养面向世界和未来的人才?在第三届国际化学校行业年会“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峰会”上,与会的业内专家认为,无论东方教育,还是西方教育,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培育世界公民,也需要中西教育的融合创新。

  “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峰会”现场。 未来网记者 李盈盈摄

  罗伊教育集团执行总裁黄荣烽介绍,他的孩子生长在国际文化环境中,英语交流和文化学习都挺好,但是,其资深教育圈的朋友劝他一定要让孩子学说中文,既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又让孩子将来走向世界同时了解中西方文化,这是未来需要的人才。

  后来,黄荣烽要求他的孩子在家里不仅要坚持说中文,还学着用中文写作。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的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 未来网记者 李盈盈摄

  上海西外外国语学校总校长林敏认为,中国教育在和世界接轨融合的过程中,不能过分夸大中西方教育的差异。他表示,“随着世界交流的加快,我们的文化越来越多地融合,很多地方引进国际课程,让中国的孩子广泛接受西方的教育。”但是,林敏强调,“国际课程需要本土化,不能水土不服,要接地气,以适应我们学生的需求。不过,在国际课程本土化的过程中,数学和科学的难度小一些,因此,可以先从这些学科着手。”

  同时,林敏表示,“课程融合不能在文本内容上下功夫,因为教什么并不重要,关键是怎么教,包括教、学、评和反馈,这是实施课程融合的内涵。”

  “我们要培养的未来人才是具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的人。”成都树德中学国际部常务副主任钟远波说,“中西课程在融合时要注重德育的融合,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学会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还要具有感恩、诚信和责任感等品质,在这些基础上,培养有探究精神、领导力、执行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在加拿大link教育集团总校长丁玫看来,任何时代的教育都是根据当下的特征来培养人才,比如农耕时代、工业化时代、信息化时代,甚至未来的概念时代对人才都有不同的要求,但是,未来国际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打破国与国之间的差别,培养世界公民。

  林敏也认为,国际教育应该是“global education”,而不是人们常用的“international education”。

  中大黄埔国际教育集团总校长崔建社认为,根据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精神,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是注重以德为先、注重全面发展、注重面向人人、注重终身学习、注重因材施教、注重知行合一、注重融合发展和注重共建共享。所以,“中西合璧的国际化教育培养完整的人,在大素质教育背景下,国际教育的课程设置需要适应我们中国的水土,课程设置接地气,把培养全人作为教育目标。”

  国际化课程要实现本土化。 未来网记者 李盈盈摄

  跨文化素养的国际人才如何培养?

  丁玫表示,21世纪人才的核心素养是跨文化认知、跨文化交流、跨文化投入和参与国际化任务。

  丁玫从自己多年的经验出发进行总结,“纯外教教学和英语原版教材并不适合母语非英语的低年级孩子,最好是双语教学。因此,引入国际学校课程的时候,需要实现本土化,来培养中国学生的跨文化素养,具体途径有借鉴原版教材的课程大纲,实现教材本土化,以及授课方式的本土化。”

作者: 编辑:杨波

中央新闻网站  专注青少年领域

版权所有:未来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3016345号-1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我要爆料

X
  • Your browser doesn't have Flash, Silverlight or HTML5 support.
  • 特别说明: 请务必真实填写联系方式和姓名,以助于爆料内容快速通过审核。

  • (该信息仅未来网工作人员可见,请放心填写)
  • (该信息仅未来网工作人员可见,请放心填写)

提  示

您的爆料已提交,我们将尽快审核,审核期间可能会与您取得联系。 审核通过后将直接发布,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