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网北京5月15日电(记者 李盈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扎根中国、融通中外,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刘建达教授说,“首先,扎根中国是国际化学校行业生存发展基础。其次,行业规范是国际化学校继续前行的保障。再次,融通中外是国际化学校行业共同努力的方向。”
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主办、主题为“规范发展 融合创新——迈向新时代的国际化学校”的第三届国际化学校行业年会为期3天,自5月13至15日在北京召开,吸引了千名国际化学校校长及圈内专家、学者、投资人等共同研讨,并发出共同倡议。
第三届国际化学校行业年会现场 未来网记者 李盈盈摄
大会主办方、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贾文键教授说,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代,国际化学校的发展,也进入到一个转型发展的新阶段,即从数量规模扩张为主,转向注重品质特色发展为主,在这个转型发展的新阶段,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国际化学校的发展应该如何更好的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如何更好的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如何更号的满足人民对教育的新需求。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张力作主旨发言 主办方供图
贾文键认为,国际化教育需要创新、规范发展。创新能力决定发展能力。 在技术迭代加快,国际交流深化,人才标准提升的今天,国际化学校的创新需要常态化,如何把新理念、新技术、新标准、新模式因地制宜的融入进来,决定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贾文键致辞 主办方供图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世界联合会荣誉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陶西平在贺信里说:“办扎根中国、融通中西的高品质,具有国际化特色的学校,已成为行业的普遍共识和共同面临的课题。为此,急需互学互鉴,分享经验,凝聚智慧,确立方向。”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国家督学尹后庆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积极参与国际组织的教育活动,主动在全球教育发展议题上提出新主张、新倡议和新方案,主动参与国际教育规则标准的制定,让国际社会听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赢得教育领域的全球共赢。”
尹后庆认为,教育国际化之路是世情、国情,也是《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实现让人民享受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目标的应有之义。世界的发展变化使得我们的教育必须抓住新的挑战机遇,抓紧培养能引领未来发展的新人才,培养参与国际竞争的创新人才。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国家督学尹后庆作主旨发言 主办方供图
本届年会共设置10场主题峰会,分别涉及校长领导力与学校运营管理、学生综合素养发展、智慧校园与未来学校、教师发展与团队建设、国际化学前教育运营与管理、国际竞争力与语言能力建设、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质量保障与测评体系、国际教育投融资、校园设计与品牌发展。共有超过100位精深行业的嘉宾一同分享国际化学校行业的新政策、新技术、新理念、新实践,探索教育国际化的融合创新之道。
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伴随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代,国际化学校的发展正在进入从数量规模扩张为主向注重品质特色发展为主转型的新阶段。代表们在人才培养目标、学校运营管理、师资队伍建设、信息技术应用、行业自律发展等方面达成共识,力求办出更多扎根中华、融贯中外的高品质国际化学校。
他们倡议办扎根中华、融贯中外的高品质国际化学校。要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具有民族自信、全球视野的国际化人才;要适应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依法治教要求,严格依法办校、规范办校,进一步提高国际化学校的管理水平;要把国际教师的培养引进作为学校建设的重中之重,大力提升师资人才队伍的素质能力;要紧跟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步伐,在智慧校园建设和未来学校探索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要加強行业自律,规范行业行为,携手共创良性互动、有序竞争、合作共赢的环境氛围。
正如刘建达所言,国际化学校行业要围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培养目标,充分吸收和借鉴当代世界基础教育领域的优秀成果,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师资培育等方面加强中外合作和交流。重视融合与创新,不断凝练打造国际化学校师正育人体系,专业课程体系,学生评价体系,才能最终形成行业特色,才能真正引领中国特色基础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