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原创 > 正文

探讨未成年人保护仅用成人视角?专家:增强儿童话语权和参与度

2019-07-19 16:24:17 来源:未来网
“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议题上,实际上更多是成年人在进行讨论、参与。这样的讨论实际上缺少儿童视角,也没有让儿童体验参与进来。但是,技术可以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让儿童能够参与社会生活、参与公共决策,参与和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项的决定。”

  未来网北京7月19日电(记者 刘文静)“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议题上,实际上更多是成年人在进行讨论、参与。这样的讨论实际上缺少儿童视角,也没有让儿童体验参与进来。但是,技术可以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让儿童能够参与社会生活、参与公共决策,参与和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项的决定。”在近日召开的2019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研讨会上,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儿童保护官员苏文颖表示,要让技术赋能儿童,增强未成年人自身的话语权和参与度。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儿童保护官员苏文颖。主办方供图

  科技是把双刃剑 须倡导科技向善

  “当小孩子把自己的视频和照片放在网上,我们是否担心互联网阴暗角落里的坏人会对孩子伸出罪恶黑手;当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在社交媒体上被欺凌、被骚扰,我们是不是感到深深地愤怒,但却又无力;当15岁的孩子醉心网络,欲罢不能,以至于影响到身体健康和学业,家长是不是会感到巨大的焦虑和无奈?”在近日召开的2019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研讨会上,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儿童保护官员苏文颖面对未成年人网络议题,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她表示,面对上述问题,反思技术和童年的关系是非常必要的,但同时,也没必要过度恐慌,直面问题并寻求应对可能才是更负责任的态度。“毕竟今天的孩子是货真价实的网络原住民,他们从小就面对着无所不在的网络世界。对于他们而言,上网就像呼吸、吃喝一样,是个非常自然的事情,网络就是他们所世界的理解和生活的一部分。”

  那么,怎样才能将网络带给未成年人的好处最大化,同时又确保他们能够安全、健康、适当的上网,避开数字技术可能带来的风险?

  苏文颖指出,目前技术对人类来说,仍是一个工具。既然是一个工具,它可以行善也可以作恶。并且,技术和儿童福祉的关系非常的复杂,当技术被用来纯粹逐利,甚至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它给儿童带来的伤害是非常大的。所以,要倡导科技向善。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为性侵儿童的犯罪分子提供了更多的触达受害者的渠道,个人隐私与信息泄露不但可能影响孩子的数字人格的建立,还会为网络诈骗、网络欺凌打开方便之门。此外,网络暴力和网络欺凌,让许多身心发展不成熟的孩子看不到生活的希望,甚至会有自残、自杀的倾向。暴力、色情、赌博、假新闻等不良信息,对孩子的认知发展和观念的形成可能会带来负面的影响。

  那么,是不是要提倡让孩子尽量少的接触网络?苏文颖认为,这种观点也不全对。《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明确规定,儿童有获取信息的权利,有受教育的权利,有玩耍的权利,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在今天的数字时代,很难想象脱离技术的影响来实现这些权利。

  她指出,其实,如果赋予数字技术以伦理价值,那么技术是能够服务于儿童各项基本权益的保障,激发和实现儿童最大潜能的。

  技术赋能儿童 增强未成年人自身的话语权和参与度

  怎样才能让技术更好的推动儿童福祉的实现?苏文颖分析,第一,技术可以助力面向儿童的公共服务。

  她指出,在以智能设备、网络平台和数据构建的公共服务场景中,技术是优化及针对儿童及其家庭的服务。现在许多城市都在探索智慧大脑、智慧城市,也有一些城市在创建儿童友好城市。

  苏文颖认为,有条件的城市可以提早建设儿童友好型智慧城市,以儿童需求为中心、以儿童权利为导向,在城市大脑的设计阶段考虑到儿童的特殊需求。在社区、学校、图书馆、医院、公园、游乐场所和交通出行,能与儿童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运用数字平台及数据,整合及链接与儿童有关的各项服务,提高服务的精准度和效率,使服务惠及更多儿童。

  第二,助力面向儿童的公益创新。她指出,近年来,以腾讯、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进入了公益与发展领域,利用技术和平台,释放出了中国社会巨大的慈善意愿,并将其转化为行动化,催生了很多来源于草根的公益创新。此外,电商扶贫等行动,对原本缺少渠道和话语权的群体打下了新的市场,并免去了很多的中间环节,为扶贫攻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当前专门针对儿童的公益活动,大多都停留在传统慈善层面,其中不乏漠视儿童的尊严和隐私,让儿童展示苦难。

  “这当然也跟目前的整体公益氛围、公共营造的历史阶段等有关,也无需过分苛责。但是,既然互联网头部企业已经进入了这个领域,除了最基础的募款功能、平台搭建,是不是可以考虑培育和孵化更多儿童公益领域的技术创业和创新?从问题导向出发,以技术思维思考这些社会问题的底层逻辑,尝试用技术解决。如AI寻人,解决多年前没有破的拐卖儿童案件,就是这样的思路的有益的实践。”苏文颖说。

  第三,技术助力于教育和文化的建设。苏文颖表示,现行的主流教育制度理念和方法,是社会不断发展和观念不断更新的产物,但是可能已经不适合这一代为未来而学的孩子们。现有的教育把孩子当成一个个的盒子,需要把各个学科的知识点分别装进去。而未来的教育,需要培养孩子适应一个更加交流、更加交互、非线性的世界。看似不同却关联的学科视角当中,从大量的数据当中萃取意义。

  “因此,技术如何与教育系统相融合,升级现有的教育资源,是让我们非常期待的。技术进入学校和教育者合作,为孩子创造机会,教他们如何从数据集合中提取信息,将信息解读并转化为自己掌握的知识,给孩子提供更具沉浸式和跨学科的学习体验,让他们在学校就开始练习怎么解决现实生活中会遇到的问题。”

  第四,技术服务于家庭教育。苏文颖以网络游戏的举例:现在很多年轻的父母自己也是游戏玩家,不妨抽出一些家庭共享时间和孩子一起玩游戏。这个过程其实给家长提供了一个跟孩子们讨论问题的机会和参照物。

  “孩子如果遇到学习困难、校园欺凌、社交压力等的问题,可能不一定愿意跟家长说,但是游戏就会提供这样的语言或设定,可以帮助孩子和家长更高效地沟通。孩子们在网上学到的技能和经验,也可能让他们更容易应对线下的挑战,更容易具有同理心。家长如何更好的引导、融入孩子的线上生活,如何在网上以身作则,可能也是技术在下一步需要考虑的问题。”

  第五,技术助力于赋能儿童。苏文颖指出,现在讨论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实际上都是成年人在讨论。这样的讨论实际上,没有让儿童视角,也没有儿童生活体验参与进来。但是,技术实际上可以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让儿童能够参与社会生活、参与公共决策,参与和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项的决定。

  同时她也表示,未成年人的认知和发展还是有局限的,因此,不是所有时候都要采纳儿童的意见,但是也必须要去听取他们的意见。因为未来人们无法想象到的新型社会形态和生活体验,都是未来的孩子们要体验到的。所以人们的判断和思考,不能够代替孩子的体验和思考。“让技术赋能儿童,增强未成年人自身的话语权和参与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苏文颖强调。

作者:刘文静 编辑:杨波

中央新闻网站  专注青少年领域

版权所有:未来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3016345号-1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我要爆料

X
  • Your browser doesn't have Flash, Silverlight or HTML5 support.
  • 特别说明: 请务必真实填写联系方式和姓名,以助于爆料内容快速通过审核。

  • (该信息仅未来网工作人员可见,请放心填写)
  • (该信息仅未来网工作人员可见,请放心填写)

提  示

您的爆料已提交,我们将尽快审核,审核期间可能会与您取得联系。 审核通过后将直接发布,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