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原创 > 正文

期待与争议中的AI+教育

2019-10-13 22:34:15 来源:未来网
2017年,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指出要“利用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构建包含智能学习、交互式学习的新型教育体系”。

  未来网北京10月13日电(记者 杨佩颖)AI+教育即人工智能+教育很火。在资本市场是蓝筹股,在教育行业是每个教育机构傍身的招牌,众多教育机构和科技企业都声称持续在AI+教育方面进行探索,推出各种人工智能+教育的创新产品,然而针对AI+教育的质疑声甚嚣尘上。

  这也许是AI+教育作为新生事物、新兴产业的宿命,AI+教育具体能改变什么?

  先看看国家对AI+教育的政策支持。

  2017年,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指出要“利用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构建包含智能学习、交互式学习的新型教育体系”。

  2018年4月2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提出要加快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创新应用,利用智能技术支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教学方法的改革、教育治理呢你的提升,构建智能化、网络化、个性化、终身化教育体系。

  

  图为旷视科技在某活动上展示的课堂行为分析系统。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今年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上通过的成果文件《北京共识》提出,各国要引领实施适当的政策应对策略,通过人工智能与教育的系统融合,全面创新教育、教学和学习方式,并利用人工智能加快建设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确保全民享有公平、适合每个人且优质的终身学习机会,

  9月30日,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等十一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在线教育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明确,到2020年,大幅提升在线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更加广泛、在线教育模式更加完善,资源和服务更加丰富。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预测显示,到2020年,“AI+教育”将带来3000亿的庞大市场规模。

  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对于目前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智能教育创新应用发展报告》归纳出大体有六大产品形态:智能批改、拍照搜题、智能测评、智能题库、分级阅读和自适应学习。

  《人工智能+教育》蓝皮书指出,人工智能关键技术包括机器学习、云计算与大数据、知识图谱、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人机交互、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以及智能控制与机器人。

  未来网记者了解到,目前图像识别、语音识别、人机交互等人工智能技术都已在教育领域开展应用。研究指出,人工智能的关键技术可以用于教育教学的很多场景。机器学习技术可应用于智能教学系统构建;自然语言处理可以应用于作业批改;计算机视觉技术可应用于图片语义分割、图像识别、手写识别;人机自然交互技术中语言交互模式可以应用于英语口语自主学习、个性化答疑,体感交互模式被运用于学科教学中,知识图谱技术应用于语义搜索等。

  另外还有多种以其它分类方式划分出的概念诸如深度学习、迁移学习、演化学习等, 数据挖掘、深度学习技术可应用于习题个性化推送/智能题库、个性化组卷、个性化分级阅读、作业批改、个性化的学情报告、智能机器人等。语音识别和语义分析技术可应用于口试测评、纠正学生的英语发音、钢琴陪练等。

  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不断渗入到教育领域中,由此引发质疑声从未间断,包括所涉及的伦理、边界等问题。

  质疑一:人脸识别的应用&隐私权的侵犯

  近日,中国药科大学试水“人脸识别进课堂”,在校门口、学生宿舍、图书馆及部分教室等场所安装人脸识别系统。这个系统除了能自动识别学生的出勤情况外,还能识别出学生是否认真听讲,课堂上抬头低头了几次,低头是否在玩手机,是否闭眼打瞌睡等。有网友认为,这样的系统在校园广泛应用或涉嫌“侵犯隐私”。

  早在2018年5月,杭州一所中学引入“智慧课堂行为管理系统”,系统每隔30秒会进行一次扫描,针对学生们阅读、举手、书写、起立、听讲、趴桌子等6种行为,再结合面部表情是高兴、伤心,还是愤怒、反感,分析出学生们在课堂上的状态,并以此评估学生是否认真听讲,还是在走神。并将学生的异常行为推送至屏幕,反馈给任课教师。

  前不久,网络上出现的一个课堂行为分析视频,展示了学生们正身处教室,教室里的人工智能系统可以监测学生们的各种行为,睡多了多少次觉、举多少次手、发呆多少次、趴桌子多少次、读读多少次等全都能识别,推出该技术的旷视科技被推向风口浪尖。

  近年来,海康威视、旷视科技、商汤科技等一众科技企业陆续推出智慧校园识别系统。人脸识别监控学校管理的各类智能载体不断出现,如电子手环、智能校服等,但人脸识别有没有必要引入课堂,对学生的上课表现进行监控、分析仍然争议不断。

  有专家认为,此种行为侵犯未成年人隐私,以此监督学生有可能会给学生新增心理和精神上的负担。当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不用心听讲,开小差等行为可能会被定量统计被事后清算时,他们可能会克制自己的惰性让自己看起来更为用心更积极。

  也有教育学者担忧,教育最重要的是情感交流,任课教师本身就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表现,不太需要机器的帮助,对教师而言,难点在于如何教育和干预而不在于课堂上的发现。

  对此,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雷朝滋表示,人脸识别进校园,既有数据安全也有个人隐私问题,要加以限制和管理。“包含学生的个人信息都要非常谨慎,能不采集就不采集,能少采集就少采集,尤其涉及个人生物信息的”。

  “无论技术怎么监测,都不可能真正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是否掌握,学生是不是真心愿意在学习”。中国社会科学院科学技术和社会研究中心主任段伟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课堂培育的是学习和创造的能力,而不完全是遵守纪律的能力,无时无刻的监督,就好比学生家长在其耳边唠叨一样。”

  段伟文认为,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是否应该有个边界,它在某个领域的技术是否已经成熟到可以应用,人脸识别数据应如建立怎样的妥善保护机制,公众是否有权知道算法的透明性等,这些开放性的挑战都是当前亟须研究和厘清的问题。”。

  多家教育机构也推出了类似的应用,将人脸识别技术引入课堂,通过学生状态反馈给老师来调整教学。比如好未来推出“魔镜系统”,借助摄像头捕捉学生上课时的举手、练习、听课、发言等课堂状态和面部情绪变化数据,生成专属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报告。好未来相关负责人介绍,“魔镜系统”是老师的眼睛和耳朵,真实反映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每个阶段、每种状态,帮助老师调整、优化的教学方案,帮助学生提升专注度,对于家长来说,“魔镜系统”可以产出孩子整堂课专注度曲线以及学习状态小视频,即使不去陪读也可以轻松了解孩子课堂学习状态。目前,“魔镜系统”已广泛应用到好未来旗下学而思课堂。

  海风教育也推出了多维情绪识别、专注度分析与课程质量分析系统——“好望角”。通过学生端摄像头,实时采集到学生上课时的视频数据,利用人脸情绪识别、分析学生的语气语调以及对话内容,识别出孩子的学习情绪;利用监控眼球的位置,系统可以察觉到孩子是否专心。一旦识别到学生太兴奋或者不专心,系统便会提醒老师改变相应的教学方法。

  质疑二:技术评测主观题,靠谱吗?

  除了人脸识别、表情识别、情绪识别等技术应用于课堂行为分析外,利用AI技术给作文打分也引起质疑。

  近日有媒体报道,国内外教育系统都开始把AI打分应用在作文打分上,仅国内就已经有超过1.2亿人次被AI批改过作文。

  作文作为主观题,用AI批改靠谱吗?科技日报称,美国最早在GRE考试中运用语言评测模块批改作文,而有人针对机器评价体系的缺点,专门制作了一篇语法、词汇高级而内容杂乱无序的文章,机器照样给出了超高的成绩。

  这种漏洞在AI技术尚处于发展阶段的今天比比皆是。更何况语言具有不断变化、发展的特性,如果学生使用了语料库中不存在的词汇组合,却活灵活现地描写出了作文主题场景,被判了低分,岂不冤枉?

  AI+教育真正的作用,还是要回归到减轻教师劳动负担的辅助功能上来。它既不是单一路径的评价标准,也不是毫无用处、不值一哂的技术。教师们将AI技术应用到教育劳动中,探索学生兴趣,整合教育资源,根据学生反馈、数据分析设计全新、符合学生需求的教育产品,这或许才是人们希望看到的AI+教育。

  记者注意到,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上通过的成果文件《北京共识》指出,注意到虽然人工智能为支持教师履行教育和教学职责提供了机会,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人际互动和协作应确保作为教育的核心。

  不少科技、教育企业都推出了应用AI批改作文的产品。科大讯飞称,其研发的英语作文自动评分技术已经应用在部分省市的初高中毕业会考、研究生入学考试、大学英语四六级等考试中。先声教育推出英语AI教学场景应用智能写作批改产品,主要针对初高中领域的学生,为学生的英语作文提供打分和改错的功能。教育企业猿辅导2016年也发布了“英语作文智能批改”产品,在纸上写完一篇英语作文,拿出手机拍下作文,智能批改会即时自动识别其中的手写单词,显示作文评分,并对语法、单词等错误和亮点进行一一批注。

  新问题不断出现,路还很长

  “‘人工智能+教育’正在掀起教育的一场革命。”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曾这样指出人工智能将给教育带来的改变。

  革命的背后必然伴随着新的问题产生。

  在一次有关人工智能教育的峰会中,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樊磊提出这样的疑问,“现在所谓的教育大数据更多是考试数据、练习数据、测试数据。基于这些数据开发出来的人工智能系统,会不会给学生带来新的负担?会不会增加教育新的不公平?”

  樊磊认为,智能教育时代,还应该特别加强学生个人隐私信息的保护,而不能随随便便追踪学生的个体行为数据。“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学生,这种事情一定要谨慎再谨慎。”樊磊说。

  而在教育行业内,AI+教育已然成为教育机构“傍身”的招牌。

  “(AI)这张牌如果不打的话,就好像一个女人走路时身上没有背LV包或爱马仕包,大家会觉这个女人真土。”在某教育论坛上,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这样形容。

  俞敏洪认为,没有对传统教育、教育思路有深刻探讨,AI在教育上的应用就是个问题。

  在资本市场上,不少风投机构纷纷向“AI+教育”伸出“橄榄枝”。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AI+教育”赛道,共有44家资本/产业参与了投资,其中不乏K12巨头新东方、好未来,互联网企业腾讯,同时红杉资本、真格基金、经纬中国、老虎环球基金等知名投资机构也纷纷入局。

  人工智能的泡沫正蔓延至教育行业,有业内人士指出,超90%的公司是“伪”人工智能;现在市面上的“AI+教育”很多并不是真的“AI+教育”,只是挂着AI+教育的招牌,却没有实质。目前“AI+教育”产品多不成熟,但一些公司,产品只要有涉及一些类似于测评或者识别的功能,就直接号称自己是一家人工智能公司。

  事实上,人工智能落地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现阶段的人工智能仍处在初级水平,教育行业作为服务于人的行业,其复杂性决定着人工智能应用教育领域的路更加漫长,急不得。

  在桃李资本合伙人姚玉飞看来,持续的研发、强大的数据、丰厚的资金以及从业人员对技术和教育的理解,都会是“AI+教育”的壁垒。

  市场才刚刚起步,未来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将大幅拓展,在期待和争议之中,AI+教育还将面临更多的挑战,资本狂热之后,理性更受期待。

  在AI+教育的进化路上,挤出泡沫、保持教育本心的潜心耕耘可能更符合行业发展规律。

作者:杨佩颖 编辑:靳梦秋

中央新闻网站  专注青少年领域

版权所有:未来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3016345号-1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我要爆料

X
  • Your browser doesn't have Flash, Silverlight or HTML5 support.
  • 特别说明: 请务必真实填写联系方式和姓名,以助于爆料内容快速通过审核。

  • (该信息仅未来网工作人员可见,请放心填写)
  • (该信息仅未来网工作人员可见,请放心填写)

提  示

您的爆料已提交,我们将尽快审核,审核期间可能会与您取得联系。 审核通过后将直接发布,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