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原创 > 正文

预防校园欺凌 学校需给孩子补上“爱”这一课

2019-12-16 12:20:07 来源:未来网
热播电影《悲伤逆流成河》、《少年的你》中的情节正是青葱校园里那面“镜子”照到的角落。

  未来网北京12月16日电(记者 李盈盈)“我们一直在读书,高考之后就变成大人了。可是,从来没有一堂课教会我们怎么长大。”这是来自影片《少年的你》主人公陈念心灵深处的拷问,也是很多校园欺凌受害者的心声。

  长大这堂课该怎么上?没有人手把手教儿童少年,因为很多大人的成长也是“摸着石头过河”。

  “我是一个孩子的妈妈,我的孩子在学校被同学欺负了,老师已经批评教育(那些学生)了,可我家孩子仍然不敢去上学,我该怎么办?”

  据北京市盈科(青岛)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盈科中国校园欺凌研究中心主任邵守刚介绍,有一天,盈科反校园欺凌求助热线接到一位天津妈妈打来的电话,她的孩子杨杨(化名)在学校“国旗下的讲话”活动上,作为优秀学生代表发言时,说了爱国、爱社会的话,并立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回到教室,立刻遭到几个同班同学的嘲笑、指责。杨杨回击后,那几个同学又联络同校的其他学生到教室围攻他,导致杨杨不敢再上学。

  邵守刚还遇到了一个有暴力倾向孩子的极端案例。四年级的小学生路辛(化名)几乎把全校学生都打了一遍,所有家长强烈要求学校开除路辛。然而,根据《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在义务教育阶段,未违法犯罪的学生,学校不能开除或变相开除。

  若这种事发生在自己身边,我们该怎么守护孩子?

  校园欺凌不是“闹剧”

  校园里的这种“小闹剧”是很多人青春记忆里的片段,甚至是年少轻狂时的“小插曲”。对局外人而言,它无足轻重,更无法感同身受;但它给当事人带来难堪、羞耻、无助,会对他们的人生产生难以挽回的影响,甚至是伴随一生的心灵伤害。

  热播电影《悲伤逆流成河》、《少年的你》中的情节正是青葱校园里那面“镜子”照到的角落。

  前段时间,7岁女童被几个同龄男孩向眼内塞大量小纸片的事发生时,有人认为这么小的孩子没有恶意,只是玩闹而已。

  什么是欺凌?

  2017年,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的《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明确界定“校园欺凌”为:“发生在校园(包括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内外、学生之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

  校园欺凌分为肢体欺凌、语言欺凌、关系欺凌、网络欺凌、性欺凌。

  

盈科中国校园欺凌研究中心主任邵守刚为学生上反校园欺凌公开课。 未来网记者 李盈盈摄

  什么是玩笑?

  “你笑我也笑,这是玩笑;你笑,我的内心却感到屈辱和愤怒,从法律上推定上讲,带有主观故意、恶意的玩笑超越了度,不再是玩笑,涉嫌欺凌。”邵守刚告诉记者,欺凌具有普遍性、高度隐蔽性和危害性。

  “即使是肢体欺凌,多发生在监控拍不到的厕所、宿舍等;监控无法拍摄的语言欺凌、关系欺凌更加隐蔽,取证难,危害大。”邵守刚认为,并非所有校园欺凌的受害者都有肢体伤害,但无一例外都会有心灵伤害,如果这些心灵创伤不能得到及时、专业的心理疏导,阴影可能伴随终身。

  一个小学校长初中时曾遭受校园欺凌,如今30年过去了,当他和邵守刚面对面聊校园欺凌话题时,邵守刚看到了校长眼里的泪花,听出了他声音里的颤抖。

  缺爱是校园欺凌的根源

  2019年8月,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发布的“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创新发展白皮书”显示,“校园欺凌问题已经成为校园伤害案件的重要诱因之一,近半数的校园欺凌案件都发展为网络欺凌、网络恶意传播、网络暴力。”

  据媒体公开报道,仅2019年,就有多名未成年人的生命因校园欺凌而永远定格在少年。

  邵守刚认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端口需要前移,要从关注校园欺凌开始。

  

北京市中学生代表参加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组织的反校园欺凌公开课。 未来网记者 李盈盈摄

  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寇彧告诉记者,北京师范大学通过近3年的追踪研究发现,一方面,从小学四五年级开始到高二,校园欺凌随着年龄的增长呈下降趋势,但语言欺凌超50%;另一方面,关系欺凌、身体伤害和网络欺凌现象也很严峻,尤其在男生群体中更普遍。

  小小少年,为何让悲伤逆流成河?

  “无论是施害者,还是被欺凌者,乃至他们的家庭,都会遭受严重的身心伤害。”寇彧说,校园欺凌的成因复杂,学校、家庭环境都与校园欺凌有关。如果学校、老师单纯追求学业成绩和升学率,不关注校园欺凌问题,会使欺凌者有恃无恐;放任的家庭教育也会导致学生出现不良行为,欺凌者模仿父母的攻击行为和不文明不规范行为,被欺凌者也会养成逆来顺受的性格。

  “青少年有强烈的心理交往需求,同伴群体更是影响校园欺凌的重要因素,身处不良群体的青少年易受该群体的行为感染。”寇彧补充道。

  通过热线,邵守刚接触并研究了大量校园欺凌案例,他认为“缺爱是校园欺凌的根源”。现在,许多家长无法与孩子建立平等亲密的关系,欺凌者多与家庭分离,得到的关爱极少。丧失亲情的孩子易产生情感扭曲,不明辨是非。“原生家庭、亲子关系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是造成校园欺凌的深层次心理根源。”

  关爱生命是每个孩子的人生必修课

  “从来没有一堂课,教会我们如何长大。”

  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秘书长朱锡生表示,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理解生命的价值是每个孩子的人生必修课。

  日前,在全国妇联指导下,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与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共同发起了“成长的必修课——‘生命关爱’公益项目”。

  未来网记者获悉,该项目将发动近万名律师义务投身此公益,走进全国1000所中小学校、社区、家庭开展生命教育、心理教育、防欺凌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家庭教育等;并组织专业律师志愿者团队,对遭受侵害的少年儿童及家庭提供法律支持;组建心理专家团队,对少年儿童开展心理关爱服务。

  寇彧建议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联手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

  目前,《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订草案)》和《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正在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相信这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营造和谐安全的校园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

  寇彧认为,除了法律的保护与震慑,青少年自身拥有平等的价值观念、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积极有效的交往技能、自尊自信的心理也是应对校园欺凌的有力武器。

  若自己的孩子或学生遭遇了校园欺凌或欺凌他人,该怎么办?

  邵守刚认为,作为被欺凌者家长,不要责骂孩子不争气,不简单粗暴地以牙还牙,不直接去找欺凌者的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探讨他能接受的处理办法。

  “若是实施欺凌者的家长,不能包庇纵容,也不要单纯惩戒。”因为,体罚是最失败的选择,它会滋生愤怒、侵略性,抑制孩子的同理心。应给孩子足够的关怀与爱,保留孩子的尊严,引导孩子学着关注他人的利益和需求。

  作为老师,要有防范意识和识别欺凌的能力、方法。欺凌往往发生得隐蔽,受虐者因羞耻不愿求助,老师一旦发现欺凌现象,要严惩。为了预防同学间产生欺凌因素,老师可以多进行“爱”的教育,让学生体验集体归属感、平等感;不公开表现对某些学生的偏爱,一视同仁对待每一个学生。

  邵守刚还告诉同学们,若遇到同学被欺凌,不要做旁观者,当自己力量不够时,可以第一时间寻求老师、家长的帮助。

  山东省青岛华夏职业学校学生魏良玉说:“电影《少年的你》让我落泪,我们不想成为陈念,不想成为魏莱。在‘校园欺凌’事件中,没有胜利者,希望每个学生不做冷漠旁观者,勇敢向校园欺凌说‘不’!”

作者:李盈盈 编辑:瞿凯侠

中央新闻网站  专注青少年领域

版权所有:未来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3016345号-1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我要爆料

X
  • Your browser doesn't have Flash, Silverlight or HTML5 support.
  • 特别说明: 请务必真实填写联系方式和姓名,以助于爆料内容快速通过审核。

  • (该信息仅未来网工作人员可见,请放心填写)
  • (该信息仅未来网工作人员可见,请放心填写)

提  示

您的爆料已提交,我们将尽快审核,审核期间可能会与您取得联系。 审核通过后将直接发布,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