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原创 > 正文

北师大教授余胜泉:教育大数据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性资产

2019-12-20 15:04:42 来源:未来网
余胜泉认为,传统教学与管理下,教师教学、班主任管理、校长管理、校本教研、家长参与处于表面化、碎片化阶段,缺乏精准了解,“将不知兵”现象严重。

  未来网北京12月20日电(记者 程婷)“教育大数据当前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性的资产。”近日,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余胜泉指出,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的信息技术正在对教育产生持续而又深刻的影响。

  教育大数据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性资产

  大数据时代,未来教育中校长管理如何转型、教师教学如何转型、学生学习如何转型等都成为值得深入研讨的课题。

  日前,在第六届“大数据时代的未来教育”论坛暨数据驱动的学校发展转型与变革研讨会上,余胜泉认为,传统教学与管理下,教师教学、班主任管理、校长管理、校本教研、家长参与处于表面化、碎片化阶段,缺乏精准了解,“将不知兵”现象严重。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余胜泉教授在论坛中致辞。(主办方供图)

  他认为,新时代,教育大数据是学校教育质量提升的战略资产,也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性的资产,有助于记录学习全过程、发现学生的个性、了解真实的学生;有助于深入到教育教学过程的微观层面,描述教育关键问题;有助于形成更加宏观的、动态地学习观察视野;有助于形成学生、家长、教师、校长、教研员等多方联动的教学质量提升机制;有助于破解教育过程中规模化和个性化、公平和质量的差异的难题。

  在此届由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福建省福州第三中学主办,“移动学习”教育部-中国移动联合实验室、福建省福州第八中学承办的活动中,余胜泉还以其所在中心研制的基于智慧学伴的学校教育质量整体改进模型为例,分享了未来教育大数据的价值,包括:精确了解核心知识的学科能力水平,实现个性化自主学习;支持规模化与个性化结合的包容性教学;驱动教育评价体系重构,实现过程性的、数据性的指向全面发展的综合评价;基于大数据实现精准教研、精准培训;实现教育质量协同治理;基于大数据的教育公共服务,实现线下线上无缝连接的学习空间。

  余胜泉指出,基于教育大数据,建立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体系,是未来学校发展的基本趋势,要以积极的姿态迎接、拥抱大数据时代。

  在教育大数据的应用上,余胜泉强调,关键是要破除学校各种应用系统的信息孤岛。未来学校将成为教育大数据的生态系统基石,凝聚班级、实验室、课本和课程多方数据流,数据信息实现纵横流通,数据的价值将真正发挥。

  智能时代为每个孩子的发展提供试错机会

  每一次技术变革中都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福州市教育局副局长邵东生表示,大数据时代的未来教育将更加个性、特色、多样,更加关注核心素养的创新人才培养,更加关注人机结合的制度体系和思维体系,更加关注人机协作的高效教学,这对每位校长、教师的观念和行动带来挑战。

  他期待校长作为学校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加深对未来教育的现代化、学校现代化的理解,以学校为互动平台和研发基地,开展积极的改革探索。

  江南大学二级教授、江苏省教学名师陈明选指出,万物互联的智能时代下,催生了新的教学问题,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得不到有效解决,这促使我们诉求范式的转型和重构。

  陈明选认为,智能时代育人目标的重新定位要围绕核心素养,培育终身发展力,基于核心素养重构课程内容。教学价值观念的转型要探索核心素养的落地,核心素养是通过自身认知而形成,是对知识的超越和价值的再开发。

  同时,教学范式的转型式要促进理解的深度学习,要抓住学习的本质内涵:理解。围绕核心素养把握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基于互联网思维再造教与学的模式,运用智能技术建构学习环境,将评价贯穿与深度学习过程中,学习效果从对记忆的检测走向对理解深度的评估。陈明选强调,智能时代对教育范式的讨论是永久性命题,技术是重要推动力,但教学育人的原点和本真始终关注人的和谐发展。

  北师大教授、山东省教育厅原一级巡视员张志勇预测了智能时代学校教育变革的趋势。他认为,智能时代的学校教育将日益呈现出人文性、全域性、集智性、自组织性、个性化、综合化、平台化、建构性、智能化和多元合作治理。智能时代的学校教育将更加重视教育的人文价值;“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教育边界的消解与重构,实现全域学习;将从封闭的教师个体劳动走向开放的集智教学;将从班级授课制走向学习共同体,呈现自组织性;课程供给定制化,呈现教育个性化;课程组织从分科走向综合,呈现教育综合化;为每个孩子发展提供尝试错误的机会,发展平台化;课程实施从身心分离到身心合一,呈现教育结构化;走进人机协同时代,呈现教育智能化;从传统管理走向现代治理,实现多元合作治理。

  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网络平台部主任张生认为,新时代背景下,教育对学习规律研究提出新的需求。教育评价制度是检验学习规律、引领教育发展的重要指挥棒,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依据质量监测制度,研制评价标准,开展操作性测试,建立区域教育质量数据库,精细刻画区域教育质量规律,出具监测报告为教育决策服务,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张生以多个学习规律为例,指出基于宏观数据的精准改进策略,即要从测评数据读懂学生的负担,科学分类、科学决策,提升学生学习品质,提高教师育人能力,家长要树立科学学习观,保持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心。

  实践:大数据驱动学校教研由被动转主动

  当前,已有一些地区和学校从数据驱动学校发展转型等方面进行了实践,并有一些新成果、新发现。

  北京市房山区教师进修学校就从“数据驱动学校发展转型”方面进行了实践。据该校副校长王徜祥介绍,大数据项目在在房山区的功能定位在于落实教育信息化、适应中高考改革、平衡全区教育资源;内核在于凝聚了北师大专家团队的专业引领、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建立的智能教育公共服务系统、聚焦高校课堂的房山区整体实践;作用在于促使学校的教学管理走向精准高效;促使学校教研由被动转为主动、由经验转为数据实证,实现精准教研;促使学生实现态度主动、内容个性、方式多样的学习。

  结合实践,王徜祥认为,大数据项目的深度推进要以数据为基、实践为主;要以示范引领、形成校际联动,实现共同发展。

  大数据驱动学校发展转型同样也是福建省福州第三中学正在进行的一项探索。

  福建省福州第三中学校长陈炜表示,大数据为学校管理和决策带来新课题、引起学校高度重视。学校大数据的常态特征是结构、互动、流动、分享;问题特征表现为混杂性;决策特征在于数据成为学校管理决策的基础性、战略性资源。

  同时,学校大数据驱动带来管理理念、方式、体系、舆情方面的挑战。

  陈炜认为,面对挑战要提升学校建设大数据能力,加强大数据背景下学校的精细化管理,实现数据驱动的创新发展。

  北京市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副院长马耀国从“‘互联网+教育’区域变革的顶层设计与研究实践”分享道,通州区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基于“互联网+”,与高精尖中心展开协同合作,以学生、教师需求为导向,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助推教育系统变革,利用高质量的诊测工具对学生进行学科能力和素养建模;通过学科专家的专业引领和大数据分析,助力学生个性学习、教师精准教学、学校精细管理,正助推北京教育改革下新的考试和评价方式的转型,助推互联网+时代高效精准的教育教学,以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作者:程婷 编辑:辛欣

中央新闻网站  专注青少年领域

版权所有:未来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3016345号-1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我要爆料

X
  • Your browser doesn't have Flash, Silverlight or HTML5 support.
  • 特别说明: 请务必真实填写联系方式和姓名,以助于爆料内容快速通过审核。

  • (该信息仅未来网工作人员可见,请放心填写)
  • (该信息仅未来网工作人员可见,请放心填写)

提  示

您的爆料已提交,我们将尽快审核,审核期间可能会与您取得联系。 审核通过后将直接发布,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