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网北京10月29日电(记者 李盈盈)近日,线下体育培训机构巨石达阵和K12学科培训机构优胜教育都没能扛过疫情的考验,先后停课的消息引发家长维权投诉潮。
一位家长告诉未来网记者,就在机构停课前几天,她刚刚预缴了6万元续购课程,现在,非常担心这笔预付费要不回来。
于是,围绕着预付费和退费相关的问题引发了消费者大量投诉。
记者从中国消费者协会(以下简称“中消协”)获悉,2020年第三季度,中消协共受理教育培训服务投诉15639件,其中,涉及合同投诉6662件,虚假宣传投诉896件。
截图自全国消协第三季度受理投诉统计表
10月28日,中消协的发布“校外教育培训投诉情况专题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虚假宣传问题一直是培训机构投诉的重灾区。”比如夸大宣传培训效果或成绩;夸大宣传师资力量;实际培训学习模式与宣传不符;实际教学质量与体验课、试听课质量相去甚远。
事实上,家长与教育培训机构之间的纠纷大多与退费难有关,而退费难的根源来自预付费模式。
对此,中消协认为,规范预付费,才能从源头上解决退费难问题。
缴费容易退费难 沦为教培领域常见病
为了让孩子达到中招建档线,开封市的刘先生在点津教育机构报个提高班,缴费19800元。刘先生表示,该培训机构负责人口口声声保证能让孩子提百十分,过建档线没问题,而且还要超几十分。可是,中招考试后,孩子的成绩距离建档线还差几十分。刘先生认为这与机构的承诺相差太远,故要求全额退款,商家只答应退70%。
2020年8月5日,刘先生将点津教育投诉至开封市消协。然而,机构负责人的提分承诺只是口头,消费者没有留存相关证据,导致商家百般推诿,最终不能达成一致协议。
中消协提醒消费者,凡是教育培训机构的宣传中有“一线名师”“命题人授课”“快速提分”等字眼,就涉嫌违反广告法。
疫情发生以来,未来网也报道了多起涉教育培训的退费纠纷,比如,有用户投诉阿卡索外教网,指责其“包装”母语或官方语言非英语国家的人,冒充来自欧美国家的外教,要求机构退费。
还有,培训机构利用格式合同,约定上第一节课后只能退费百分之六十,或者超过7天、30天不予退费等。
立法规范预付费 源头解决退费难
在中消协看来,校外教育培训中存在的消费纠纷难解决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预收费模式。
比如,一些无良商家打着“充值享优惠”的旗号,通过大额折扣诱导消费者预交大量费用。同时,缺乏有效的资金监管体系,预付费会被商家挪用,或经营不善跑路后,消费者维权困难。
尽管《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规定,培训机构不得一次性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的费用。
但是,怎么收费,一次收多长时间的费用,以及如何退费,依然由培训机构的一纸格式合同说了算。每到促销旺季,依然有机构变换花样预收费。
对于机构打擦边球依然违规一次性收取超过3个月或60个课时费的行为,21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认为,家长签付款协议时,要有维权意识;更需要监管部门加强过程监管,严格落实政策。
为了规范校外培训机构服务行为,推动化解校外培训收退费纠纷,2020年6月,教育部和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了《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服务合同(示范文本)》,其内容涉及虚假宣传、乱收费、退费难等消费者关心的问题,明确了合同双方的权利义务、收费退费、违约责任和争议处理等条款,被看作用户的维权指南。
预付资金不是投资行为,消费者不应承担经营者的经营风险。中消协相关负责人表示,“预付式消费纠纷久治不绝,核心是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因此,中消协建议加强立法。呼吁尽快将预付式消费立法列入计划,通过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加强预收费经营行为治理,防止预付资金被经营者挪用,从源头上解决无休止的消费纠纷。
强化司法解释 司法机关努力帮消费者维权
随着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校外教育培训成为刚需,很多家庭一次预付几万甚至十几万的费用,机构一旦跑路,众多消费者的权益受到侵犯。
此时,司法保护成为消费者的最终救济手段。
然而,目前,部分消费者因预付费纠纷诉诸法院后,维权效果不尽理想。中消协希望司法机关受理相关案件后,主动调查、限制消费、信用惩戒等措施,努力帮消费者维权。
此外,消费者也要强化风险意识,审慎签约费用高、周期长的教育培训项目,尽量不要一次性高额缴费。与培训机构沟通时,不要轻信口头承诺和口头答复,要把约定落实到合同协议中,并保留合同文本、交易凭据、沟通记录等相关证据,便于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