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原创 > 正文

“三个课堂”+AI:破解乡村学校课程缺失难题的关键

2021-06-02 11:05:30 来源:未来网

  未来网北京6月2日电(记者 李盈盈)“2020年,‘一块屏幕’的故事刷屏了,疫情期间,有些地方停课,完全通过投影屏接入城市的教育资源,替代本地教师的上课,这块屏幕也成就了山里孩子的高考梦。”其实,在华中师范大学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王继新看来,技术不等于教育,再好的技术也不能取代人的教育教学工作,成就乡村教育的是屏幕背后的人。

  2020年3月3日,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加强“三个课堂”应用的指导意见》,“三个课堂”分别是“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

  王继新认为,“三个课堂”+AI是破解乡村学校课程缺失难题的关键。可以通过强交互专递课堂助力乡村学校教学质量提升,开发自适应学习课程赋能乡村学生个性化学习,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支点

  教育优先发展是国家的基本战略,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更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点。

  在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联合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搜狐教育主办的“振兴乡村教育公益论坛”现场,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董事长杨丹表示,“扶贫先扶智”,让更多的乡村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最重要途径,也是培育乡村振兴人才队伍的根本性方案。

振兴乡村教育公益论坛嘉宾对话现场 未来网记者李盈盈摄

  然而,数据统计显示,中国乡村初中及小学学校数量逐年下降,2019年中国乡村共有740所高中,14477所初中,8.9万所小学。其中,在2013年至2019年的7年的时间里,有超5万所乡村小学被撤销或合并。

  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指出:“农村教育是中国教育的一个最薄弱又是关键性的环节”,或许正因为如此,它“反而存在某些应试教育没有完全占领的空间,为进行理想教育实验提供了某种可能性”。

  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朱永新认为,乡村并不意味着贫穷、闭塞、落后,大山里同样也可以有未来学校。他强调,乡村学校必须要坚持走乡村化的道路,把课程真正扎根在乡村的土壤上,只有遴选那些真正热爱乡村、热爱乡村教育的人,才能把乡村教育做好。

  乡村教育需要差异化发展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说,乡村教育是基于乡村、大自然、乡村亲情和对乡村传统文化理解的教育,从乡村学习走向现代化教育体系的路径,才是正确的教育路径。

  贵州田字格兴隆实验小学校长肖诗坚认为:“乡村教育要有美好的未来,首先要差异化发展,承认乡村的孩子和城市的孩子不一样。只有在承认差异化的前提下教育才能多元化,多元化教育才是美的教育,才是未来美好的教育。”

  带着为乡村教育寻找出路的信念,肖诗坚离开一线城市,前往贵州山区创办了“田字格兴隆实验小学”,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她探索乡村教育新模式,希望培养出立足乡土、敬爱自然、回归人本、走向未来的人。

  俞敏洪说,对于不同的孩子,对于不同地区的孩子应该有差异的更加贴合实际的、能够鼓励孩子全面成长的考评体系和教育体系,让每一个孩子能够得到爱的教育、知识的教育以及成长的教育。

  据肖诗坚介绍,在田字格兴隆实验小学,评价一个孩子是多维度的,比如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与人及自然和谐相处等。

贵州田字格兴隆实验小学的评价维度非常广泛。 未来网记者 李盈盈摄

  在北京十一学校一分校校长刘艳萍看来,“一些乡村办学者认为自己没有城市学校雄厚的资金,没有好的师资力量,所以,很多事做不了。”刘艳萍谈到,办山村学校要立足山村,链接世界,让学校成为改变山村生态重要的一环。其实,农村、山区地区资源非常丰富,关键是老师有没有把资源转化成课程的意识。

北京十一学校九渡河小学工坊课

  21世纪教育研究院理事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杨东平表示,不改变公办学校的性质,政府全额拨款,委托一个理想的教育家团队管理,这样的模式应该在中国大力推广,它应该是撬动平庸化公办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杠杆,可以打破千校一面的陈旧局面。

  做好顶层设计 解决乡村教育优质师资难题

  云南兴隆美丽小学首任校长、北大附中原校长康健认为,“如果以前我们是看重点、看大户、看衡水、看发达地区,现阶段,要换一下方向标,乡村学校未来会成为基础教育的新地标。”

  然而,解决了乡村教育硬件配套设施落后的问题后,优质生源和教师的流失是制约乡村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

  在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滕星看来,有了科技助力,乡村教育的发展会有很大的飞跃,乡村的孩子也可以获得与城市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资源。但是,师资问题依然严峻。

  “因为教学不仅是传递的知识过程,还是情感交流的过程,尤其对于低龄孩子来说,情感交流更重要。”滕星向未来网记者表示,为了帮乡村留住更多优秀教师,需要国家做好顶层设计,才能实现优质师资助推乡村教育发展的良性循环。

  一方面,国家给予特殊的鼓励政策。除了特岗老师计划,还要想办法激励名师资源下乡,并愿意留在乡村任教。

  另一方面,在物质激励之外,还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鼓励大学生志愿者以及生活无忧却心系乡村教育的人投身乡村教育。

  “物质激励和理想主义教育,‘两手’都要抓。”滕星补充道。

  朱永新认为,在乡村,文化生活、社会交往相对匮乏,短期内很难解决乡村教师留不住的问题,他建议,发动社会力量,鼓励真正热爱乡村教育的有情怀的人,比如离退休教育工作者、社会精英、志愿者到乡村支教。

作者:李盈盈 编辑:未来网新闻侯智

中央新闻网站  专注青少年领域

版权所有:未来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7024435号-6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